查看原文
其他

从中国对休斯顿闭馆事件的表态,讲讲咱外交“行话”内的深意

镇长助理 大树镇长 2021-07-04


这两天,中国驻休斯顿总领事馆正面临着风暴。


当地时间21日下午4时,美国政府要求中国政府在72小时内(即当地时间周五下午4点前)关闭驻休斯敦总领事馆,并撤离所有人员。


领事馆在紧急销毁重要文件


路透社报道,两国在美外交官返华的病毒检测、隔离期限上没有谈拢,导致7月开始的包机推迟。美国国务院信誓旦旦的说要捍卫外交使团的权利,“除非美方的标准能够得到满足,否则外交官不会返回。”



要进入中国,核酸检测以后再居家隔离14天,多么正常、多么公道的事儿——要知道,美国如今可是新冠第一大国啊。但,美国外交官们硬是不干。


美国务院一方面被国内反智浪潮绑架,一方面习惯了傲慢和特权。面对被拒之门外的下属,酷爱兴风作浪的的蓬胖干脆撒泼到底——你不让我进中国,我就说你有间谍,关闭你的领事馆!


说白了,这就是美国自导自演的一出闹剧,意图扰乱中方节奏,借机搞大新闻、搞施压。


《Yes, Prime Minister》中的名场面


爱演,是美国外交团队的传统保留项目。遥想99年世贸组织谈判,就在签协议的当口儿,美国谈判团队集体玩儿失踪,纷纷回下榻酒店,叫上大巴车,准备上飞机回国。这其实是一种胁迫,为的就是乱了你的阵脚,逼着你就范。


中国人不是吓大的,当然不能信这个邪。关于针对休斯顿总领馆的无理行径,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我们敦促美方立即撤销有关错误决定。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方必将采取措施坚决应对。


“敦促”“必将”“坚决”,是标准的外交圈表态用语,已经是非常严厉的等级,掷地有声。


熟悉中国外交的人士该是接到信息了。这些话意味着我们不久就将看到反制措施出炉,不会由着美国肆意妄为。他们,是时候要做好准备了。


01


每个圈子都有自己的行话。


像互联网的行话,什么“私域”、“解耦”算是出圈的;曲艺界的“果儿”,必须得在行业里面混过的才通一二;如果不是科研圈,看到“CNS”、“青椒”,恐怕也是要懵的。


外交圈子里当然也有属于自己的行话,或者江湖一点,姑且叫做“黑话”。


说什么、怎么说、什么时候说、谁来说、在哪儿说、说到什么程度,外交无小事,涉及国家利益,行话也最讲艺术。


外交涉及范围广,涉密程度深,既要向外传递信息,又要保证不泄密;面对怀有恶意的境外官员、记者各种刁钻问题,必须捍卫国家利益,还要保证风度,既不能被外界误读,也不能逞一时口舌之快而给国家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尤其是外交部发言人,更是需要经常代表国家对重大问题表态,必须要懂得什么时候可以讲得长点、透点,什么时候只需一两句话,什么时候一针见血,什么时候要稍微回避一下。


现任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华春莹、汪文斌


这份工作难度可想而知,也难怪外交部发言人成为中国大外交官的摇篮。


自1982年至今,31位外交部发言人,已经诞生了1位副总理、2位外交部部长、8位外交部副部长或部长助理,已退休的18位部级以上高达11位,在任的13位也已经有5位晋升部级,还有6位已晋升正厅级,且不乏在部级后备岗位长期任职者。


1982年,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钱其琛(1928-2017)开创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制度。钱其琛1988起任外交部部长、党委书记,1991年兼任国务委员,1993-2003年任国务院副总理。


1982年3月26日,钱其琛面对中外媒体


就连开头提到的领事馆闭馆事件中,主管方向司局(外交部北美大洋洲司)的负责人陆慷,也是新闻发言人出身。


总之,有能有为就有回报,在外交部发言人一职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外交部发言人仕途通畅,也正说明了外交“行话”有多难讲,尤其是听着客气、得体,似乎没有实际内容,甚至不免云里雾里,但是细细琢磨,该说的都说了,不该说的一句不说。


想听懂外交“行话”真是太难了,就连美国都曾没搞懂,付出惨重代价后,才学会该怎么好好听中国“外交”行话,甚至专门组织外交官学习。



当然,对咱们一般人来说,不用那么精通,有所了解就好,下面我们就拆解一个“行话”,看看外事领域的老江湖们都是怎么向外界发出讯号的。


02


拿最近的咱与美外交领域主要官员近期在太平洋火山岛会面的新闻通稿拆解一下。具体文件这里就不贴大图了,还烦请各位自行搜寻。



双方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与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深入交换意见,说明谈的程度很深。


会谈持续了将近7个小时,覆盖的话题牵涉到彼此的重要利益。


双方充分阐明了各自的立场——说明谈的很通透。


在大国外交中,取得成果很重要,但是能够互相表达各自的立场,尤其是各自的底线同样重要。知道了底线,大国之间自然会有所权衡、避让,毕竟美国人在那两场和新中国有关的战争中吃的亏还没忘记。


咱们的消息是在双边关系、日月潭、九龙湾、塔里木盆地等问题上的立场,对面呢,则是着重于“两国应在商业、安全以及外交方面达成完全互惠的协议”、“在防治新冠疫情和应对以后可能的再次爆发时,必须保持透明和信息分享”。双方基本上把该说的都说了。


举行会议的太平洋火山岛风光


认为这是一次建设性的对话——基本上是双方各说各话,鸡同鸭讲,但是彼此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虽然谈的很深入,谈的时间很长,但在具体议题上并没有达成共识,获得彼此完全谅解。可以想象双方吵架、互怼的局面,少不了唇枪舌战、剑拔弩张。为了彼此的国家利益,主导谈判的双方操盘手一定是铆足了力气,折冲樽俎。


双方同意采取行动,认真落实两国领导达成的共识——两国领导最近一次直接对话是在3月27日。


说明火山岛会面后,双方还将继续遵照之前达成的共识,保持基本盘稳定,在共同抗疫等方面,不会有大的变动。双方大面上不会撕破脸。


双方同意将继续保持接触和沟通——这一表态也很重要。


前一阵子对方某些政要一度宣称“不与我方领导人对话”,还有“完全脱钩”等等。这句话说明了,“脱钩”并没有成为双方当局当前的选项。两个大国还会继续对话、交流。


整体来看,这次对话,最关键的就是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交流,彼此表达了各自的态度,并且确定不会“脱钩”,在外交领域已经算是很有成果了,毕竟真正签订协议的外交对话少之又少。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重要稿件一般都是层层审批。先由主管新闻的局级领导起草,征求相关司局意见,完成本部门审批之后,再经由参与活动的其他部委审核,最后由局领导同志本人亲自审核。


而涉及到两大国的这种重要活动,相关稿件很可能还要报更上一级的领导同志核批。所以虽然短,看起来比较平,但政治性、准确性要求极高,进行一字一句的解读并不为过。


对关键文稿的逐字解读、理解、对比、联系,也是我们了解体制、政策的一大窗口。


政事堂说过,宏观政策往往需要参照大国关系来进行调整,尤其是世界第一第二大国之间。因此对外交的深入了解,其实远比我们想象中要重要的多。


03


说完了具体案例,我们再说说比较普遍的外交辞令的遣词达意。面对一个外交事件,首先要做的就是亮明态度的。表示积极态度的词语包括“祝贺”“赞赏”“支持”等。



如果是友好国家,还会用上“热烈”“非常”等等表示程度的副词。



中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奉行不干涉别国内政。但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在一些国际热点、敏感问题上的立场也愈发受到重视。


一般用“注意到”“关切”等词汇,很多时候并不会直接表态,而关注本身就是对有关方面施压。



当然在本国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对外表态就会呈现较为负面、直接的态度,比较常用的是“严重关切”“反对”“谴责”等等。



当然还有拒绝置评。虽然提倡发言人少说“无可奉告”,但毕竟发言有授权,不可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以不作答的问题有三种。首先是假设性问题。



再就是非外交问题。



以及有关别国内政问题。中国一般只会有这个答案。



我们再拿出来在网上广为流传的“黑话26句”对照一下。



其实外交辞令确实有一个语料库,或者说是口径库。需要对外表态时,都会拿这个过去类似的情形或是惯例出来参考。


当然国家对外政策不断调整,外交时事层出不穷,口径库也在不断更新。上面的这26句,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破折号后面的解读,也基本上符合想要传达的意思,作为一般了解已经足够了。


如果想更进一步,就需要结合对应事件前后因果进行解读,类似的态度表达的内容并不一致,当然,这就是更高程度的认知了。


04


说到“口径”,外交口径的制作有着严谨且复杂的过程。一般由外事部门的主管司局首先起草,报司领导批,再报部领导阅,最后转交发言人办公室发布。如果是重大事件表态,还需更高层的领导拍板。


至于“口径”拟定方式,大致按照美国传播学“396”原则,即“30个字、90秒、六年级水平”。


“30个字”,是指发布内容要直截了当,可用30个字概括;“90秒”,指为便于广播与电视配同期声,发言人要在90秒内将口径表达完整;至于“六年级水平”,意为回答应通俗简单,不给外界造成额外的理解障碍。


具体到准备对外发布的记者会,发言人背后有强大的团队服务。团队全天候地在跟踪形势,分析舆情动态,设想问题,并准备口径,看外交部新闻发布会可以看到,几乎任何问题,发言人都能找到提前准备好的材料,这种预判所需要的专业素养和工作量可想而知。


发言人每天上午都要与团队召开发布会准备会,一起研究前一天到会议之前这段时间国际国内发生的新情况、舆论新动向、涉我评论动向等,然后从不同记者的角度设想记者会提什么问题,并研究如何回答。


对新出现的情况,需要有关部门提供新的表态口径的,会迅速向有关部门发问题单,限时请其协助提供口径。


通过准备会,发言人对国际国内形势、舆论动向等情况基本上能做到心里有底,对记者在发布会上将要提的问题也能猜个七八成。很多时候还会要求记者提前提供问题方向。所有的完美表现都离不开充分的准备,对外发布概莫能外。


刘建超还曾任中央追逃办实际负责人(2015-2017)、浙江省纪委书记(2017-2018)


现任中央外办副主任、外交部历史上最年轻的发言人刘建超说过,发言人要遵守界限。越线违反了政策,离线太远则没有提供信息。关键在于拿捏火候,把握分寸,最要紧的还是讲政治。


这种对火候的准确把握,对于国内外方针大势的精准拿捏,临危不乱的镇定,也正是发言人能够仕途通达的核心原因。


05


相信大家对近年来外交辞令最大的感受,是比之前要更硬气了。


像推特上最红的中国外交官赵立坚,新晋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后不改辛辣风格。2月24日首场记者会就火力全开,手撕发出“中国是真正的亚洲病夫”的《华尔街日报》。



还有来自中联部的胡兆明,推特上连川总也要怼一怼。公开说“消毒剂,中国有;注射消毒剂,您先来一发。”(大意)



西方显然不适应如此进击的中国外交风格,这实在太“不中国”了。两会期间,CNN的记者就向王毅提问,说为何中国外交变得越来越咄咄逼人,越来越强硬?


王毅国委的回应也很直接:中国人不惹事,也不怕事。那些总想给中国扣上霸权帽子的人,恰恰是自己抱着霸权不放的人。



语言风格变化的背后,是中国强大国力在支撑,也是当前国际外交斗争越来越尖锐的体现。


在过去,中国确实国力不济,就算有理也不会太直接,为了避免被国外炒作、攻击,更多用“行话”的形式委婉的去说,这其实并不太符合西方人直来直去的特点,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中国“韬光养晦”战略实现。


但是时至今日,中国的国家利益与外国利益之间的空间越来越少,针锋相对的越来越多,为了避免国外某些人故意或者无意的误判,避免对中国国家利益造成损害,就需要用西方人能听懂的话,直白的表达,打消某些势力的侥幸心理。


微博@台灣之胱泌尿科診所-老培 的漫画就很犀利地展示西方国家的心态


由“黑话”向“白话”转变的背后,正是国家强大后自信的体现,不管是“黑话”还是“白话”,本质都是在捍卫国家和人民的权益,防止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受到侵害。


至于“咄咄逼人”与否,那就不关中国的事了,毕竟中国人从来都是讲理的,只不过有些国家觉得不占便宜就是吃亏,那唯有请某些国家尽快适应了。


毕竟,国力才是外交的基础,就在刚刚结束的二季度,中国季度GDP空前接近美国同期,虽然是因为新冠疫情原因,但逼近美国已经是百多年来任何国家都没有做到的事情。


前路虽然漫漫,但胜利的曙光已悄然浮现。


其他文章链接

镇长邮箱问答精选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